水產集團黨委用責任和愛心做實“大家訪”
共赴家企心靈之約
?
“這次公司領導上門家訪,讓我感到非常的溫暖和感動。我也沒想到,我家就一普通員工,領導還這么重視。說實話,要不是領導這次來家訪,我都不知道他在海上情況,他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作為船員家屬“我每天都是在提心吊膽的過日子,特別是起大風下大雨的時候,就擔心他們。我知道在赤道附近海域工作,天氣很熱,大多40幾度的高溫,胳膊和背上都曬得起泡了。“一出去就兩年,海上工作時間又長、潮濕水氣又大、作息也不穩定,很是擔心他的身體,要是單位能在他們回來的時候安排一次全面體檢該多好!他是頂梁柱,他好了,這個家就會好。”一些船員家屬對來訪的領導如是反映到。
“光明背后最偉大的資源是員工,最強大的力量是愛與尊重”。水產集團黨委把大家訪工作作為扎實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彰顯了國企社會責任,有力弘揚企業文化重要抓手。以認一趟門、摸一次底、問一聲好、談一次心、聽一些意見、解一些難事等形式深入職工家庭,以了解促理解,以理解換支持。在各級黨組織的努力下,到目前為止,水產集團各級黨組朱已經完成計劃走訪家庭總數的88.36%。其中,上海市外1095個,臨近退休員工122個,困難職工123個,一線勞模先進7人,足跡遍布江蘇、上海、浙江、河南、山東、遼寧等多個省份,解決職工和家庭許多實際問題,活動達到了預期目的并取得良好效果。
精心謀劃,落實求“實”。為確保家訪不走形式、不走過場,家訪前,按照“市內市外、境內境外、在崗非在崗、在家非在家、入會非入會”對在職員工情況開展排摸造冊。通過先易后難,先集中后突破,先四種重點對象走訪、后普遍走訪等工作方式,理清家訪工作路徑。按照“領導帶頭、分級負責、同步開展、形成長效”原則,利用家屬聯誼會等群團組織,形成點面結合、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家訪網絡。同時,要求建立家訪臺賬,實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真正做到以“小家”和諧促“大家”穩定。
深入家庭,傾聽求“真”。“二老身體怎么樣?”“小朋友多大了?”“天涼了,一定要注意保暖!”面對面,才能心貼心。水產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在傳統的中秋、國慶、春節等期間帶頭進家門、見家人、訪家情,悉心聽取員工家屬所思所盼,送去組織關懷。針對南通地區職務船員多、骨干船員多的實際情況,水產集團多名領導親自帶隊赴南通“三市一區”,慰問船員家屬,解決好海外員工的后顧之憂。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船員一名船員回國期間,突感身體不適,檢查結果顯示為惡性腫瘤,妻子因為車禍腦部受到重傷進行了手術無法工作,整個家庭陷入了困境。水產集團工會第一時間啟動幫困基金給予支持,還多次安排人員上門看望,幫助家庭解決實際困難。
全面立體,工作求“細”。水產集團各級黨組織以“家庭走訪、集中走訪、網絡走訪”立體化形式,進門入戶、慰問座談、線上關愛,全方位多層次進行交流,深入了解員工思想動態和八小時以外的情況、員工家屬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子女就業和就學情況以及需要企業協調解決的困難等,并及時建立直接聯系機制、工作落實機制以及關懷幫扶機制,讓職工始終感受到在需要時候有人助,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幫,把“員工第一”的發展理念,在實實在在的關愛中加以落實鞏固。
厘清問題,把脈求“準”。水產集團各級黨組織多維度關注員工家庭,從社會因素、家庭經濟、身心健康等角度,有效提高家訪等工作的針對性。一些海外員工家屬反映,海上船員長時間勞累,回國休息期間身體狀況不好。水產集團立即研究,決定將原來只有三長(船長、政委、輪機長)享受的體檢待遇,擴大到每一位回國員工。一名員工家屬患白血病急需輸血治療,工會立即行動發出獻血倡議,先后有26名員工報名參與獻血,解決了員工家屬的燃眉之急。走訪中發現很多海外員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都只靠妻子一人照顧,在生活中經常性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求工會組織加大對“遠洋漁業家屬聯誼會”等群眾組織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讓一線員工安心專注工作。
方法多樣,效果求“好”。開創公司先行先試打造“海上流動關愛站”品牌項目,與專門從事健康咨詢管理服務平臺簽約,將守護船員身心健康與防控疾病工作前沿化,傳遞組織關愛溫情。蒂爾公司著力“家”的主題建設,用讓一線員工錢袋子更鼓一點、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好一點、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一點等打造“第二故鄉”品牌項目。
家訪就是一場溫馨的相遇,作為聯系家庭與企業的一條紐帶她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拉近了企業與員工家屬的距離,讓員工家屬更多地了解企業情況,而且更加堅定了她們自覺成為企業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踐行者,實現了企業與家庭的良性互動。
下一步,水產集團將持續優化家訪工作,做深做實家訪“后半篇文章”,對家訪中了解到的困難、收集到的意見,加強協調解決、推動落實的力度,提升家訪工作聯動解難效果,做好提氣打氣鼓氣工作,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員工為水產集團實現“產業攀升、利潤倍增”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凝聚起講擔當、促作為、抓落實的奮進新力量。(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