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漁業“三個農業”大討論活動取得實效
自“三個農業”大討論開展以來,光明漁業多次召開動員會、推進會、研討會,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李強書記調研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黃山茶林場的講話精神,并以合理化建議為抓手,引導廣大職工為公司發展獻計獻策,共同謀劃“三個農業”在光明漁業的落地生根。針對廣大職工提出的意見建議,公司領導班子認真分析現狀,深入研究問題,在思維碰撞與智慧激蕩中形成了建設“科技漁業、精品漁業、品牌漁業”的研究課題和基本思路。
在科技漁業上,建設智慧漁業,打造淡水養殖管理新模式。
聚焦水產養殖業勞動力緊缺、用工年齡普遍偏大、機械化程度低等現實問題,著力提升數字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一是推進數字化建設。作為農場首家推廣ERP種養殖一體化管理平臺的企業,光明漁業已經基本形成覆蓋種、養、加、銷全產業鏈板塊的信息采集體系。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搭建起相對完善的智能養殖軟硬件平臺,創建基于數據積累、智能計算生成的魚類生長優化模型,為養殖人員提供科學的養殖建議,也為管理者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二是注重可視化呈現。水產養殖的痛點之一就是不可視,魚養在水里,無法準確判斷魚群的生長狀況、存塘情況等。搭建智慧漁業系統,幫助企業實現養殖資產的可視化、養殖數據的可視化、生產流程的可視化。三是提高自動化水平。在水質監測、自動增氧、泵房管理、進排水閘口管理等自動設備應用基礎上,增加銷售系統的搭建,全面提高自動化水平,改變持續了數十年的人工銷售賣魚方式,將塘口銷售人員從繁重的記磅工作中解放出來,解決水產銷售旺季作業現場多、資產管控不精準、登高作業不安全、人為因素干擾多等諸多問題。四是加強精準化管理。在現有智能料塔上關聯相關魚情監測系統,根據投喂現場魚群數量自動調節投喂量和投喂時間,實現精準投喂;將空中無人機和無人船改進應用到施藥過程中,提高施藥的均勻度及作業效率,實現精準施藥;實時監測水質理化參數,并關聯增氧設備,實現精準增氧。通過一系列新型技術手段的應用,促使養殖生產技術管理措施更精細、更精準落實。五是探索機械化應用。探索機械捕撈分級設備在捕撈場景中的應用,在不傷魚的前提下實現精準捕撈。
在精品漁業上,樹立生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特色高效生態漁業樣板。
在此次大討論中,光明漁業明確了保護和修復養殖水域環境既是政治任務也是發展要求,提出了“以生態綠色發展理念為導向,以優質、生態、安全為標準,全面提升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的“精品漁業”發展理念。一是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改進飼料原料配方和投飼方式,組合使用微生態劑制品,投喂中草藥、核苷酸等免疫增強劑,探索科學用藥、免疫預防等健康養殖技術,全面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二是探索新型養殖技術。改變投喂方式,引進蛋白蟲漿生態養魚法,并在部分養殖區小范圍試驗推廣。在鮰魚塘試驗養殖過程中,將活體蛋白蠕蟲和蛋白蟲漿科學組合,直接投喂魚、蝦、蟹,替代20%的飼料,投飼全程不使用抗生素;探索流水槽養殖技術,研究高效節水模式,廣泛展開調研學習,并組織專人開展跟蹤試驗,探究尾水處理的可行辦法。三是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對照綠色水產品的標準,逐項落實苗種、養殖、飼料、捕撈、運輸、加工等各環節的技術要求,通過制定新標準的方式固化科學養殖新技術新模式,引領綠色生態養殖風向標。
在品牌漁業上,以上海為中心,深耕長三角,打造國內知名淡水水產品品牌。
繼續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打造“光明漁業”品牌,提高自有產品附加值,實現品牌溢價,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重點開拓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市場,逐步打開全國市場,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一是強化區域市場布局。以上海為中心,把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人口基數大、市場消費能力強的地級市作為目標市場。發揮安全、足量、穩定供應的品牌優勢,用2-3年的時間實現長三角目標區域品牌魚銷售全覆蓋,在提升市場占有率、加快市場區域布局的同時,不斷增強品牌露出,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快渠道拓展。集中力量建設以電商平臺、餐飲連鎖、大型團膳加商超零售渠道為核心的“3+1”渠道拓展布局,全面提高品牌魚的市場占有率。上海銷售總部和兩個銷售分部實行區域管理,分別負責所在地區的水產品銷售工作,全面打開華東市場。三是優化供應鏈建設。以市場需求和品牌定位為導向,聚焦鮰魚、黑魚、花鰱三個明星產品,保障公司主打產品的持續、穩定供應。依托八萬畝自有資源優勢以及長三角地區豐富的水域資源,為發展水產養殖產業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從全國各地篩選優質的水產品生產基地,與有資質、有基地、有體量的優質企業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
通過“三個農業”大討論的開展,光明漁業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也更加堅定,全體干部職工將把大討論活動激發出來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未來漁業”的發展上來,為助力“超級農場”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