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本頁 |
——參觀馬橋文化展示館有感
|
|
|
別具特色的歷史教育課 參觀馬橋文化展示館有感
□吳?瑛
趁著周末假日,我帶著全家走進馬橋文化展示館,感受上海的歷史畫卷和非遺文化,一同開展一堂別具特色的歷史教育課。 走進展覽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模擬考古工作者發掘馬橋遺址的場景。馬橋文化是閔行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橋文化因馬橋遺址的發現而命名,它的文化遺存以一批獨特的陶器群和石器為代表。我感嘆于先民的智慧,在那時已能制作各式各樣的鼎,甚至是觚、觶等酒器。他們不僅實用而且相當精美,鼎上飾有紋路,如條格紋、葉脈紋、云雷紋等,無不讓我驚嘆我們中華民族的無限創造力。不僅如此,馬橋出土的陶器上已有簡單的文字,我們稱之為陶文。它并不是文字書寫的主要載體,但對于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有著相對重要的意義。馬橋文化時期,許多陸地還是海洋、長江帶來的沖擊泥沙和海潮帶來的貝殼,形成了沉淀作用。因此也造就了一種奇特情景——“貝殼沙堤”。馬橋先民正是在沙堤上依水定居。那時的他們已經學會進行簡單的家畜養殖,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和造船出海捕魚,與自然和諧共存。無論是勞動工具還是生活器具,都反映了當時馬橋先民生活富足的狀態以及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展館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并且廣泛流行的是一種形似鴨禽的器物,稱為“鴨形壺”。鴨形壺形象生動,源于當時的自然環境。馬橋文化時期,太湖地區氣候溫濕,湖沼密布,適合野鴨等各種水鳥棲息。孩子用手不停的比劃著它的大小,既驚喜又好奇的觀察著“鴨形壺”的每一處特點,我也由此無不驚嘆馬橋工匠以“人與自然,相與為一”的感悟,創造鴨形壺這一活潑趣致的新器類。 廣袤的沃土生長萬物,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演變。祖先的原始生活方式,與現在各種高科技對比,今天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馬橋文化即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向近現代國際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點。看著歷史的變遷,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加堅定了“聽黨的話,跟黨走”的信念,我將牢記使命,愛國愛黨,繼續前進,保護馬橋傳統文化,傳承馬橋人文精神。 (良友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