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農場深耕現代農業 ?譜寫超級農場建設新篇章
2020年,在疫情和寒潮的不利影響下,上海農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小麥畝均產量為512.96公斤,同比增長23.3%,水稻畝均產量為563.79公斤,維持在行業較高水平。夏糧增產、秋糧豐收為上海農場建設超級農場增添了底氣,為“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十四五”順利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上海農場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通過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并把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闖出了一條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企業增收并重的新路子。
加快機械革新,推進傳統農業提質增效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近年來,上海農場持續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大力推廣和普及機械化應用,擁有各類大中型農機168臺,配套農具700余套。秋收時節,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開進了農田,不僅節省了人工還提高了效率,為增產豐收奠定了基礎。
經過多年的嘗試和論證,上海農場對使用大型、高品質、高性能農機進行雙旋耕播種、GPS自動導航整地等作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憑借整地機、播種機、大型噴藥機、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小小六七臺農機,一個生產隊僅四五名員工就種了近五千畝地。2018年,上海農場大膽改變種植方式,取消傳統機插秧,全部改用水稻直播、穴播技術。與傳統機插秧相比,采用水稻直播技術每畝地可節約成本120元。以前一到農忙時節,遍地是人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在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裝備的同時,上海農場農機團隊立足農業生產需要,深入開展農機具的改造、研制工作,推動農機農藝的深度結合與技術革新。播種機用上了GPS導航,整地機裝上了激光系統,實現精確“制導”、晝夜可用;自主研發設計的噴槍式沼液還田機,實現了冬季沼液的綜合利用,解決了冬季沼液被迫集中排放問題,減輕環境壓力,將豬場廢棄物變廢為寶;針對種子、肥料運輸、裝卸費時費力難題,自主研發設計種肥裝卸一體機,實現自動上料、卸料、運輸、精準計量,可減少70%的人工,裝卸效率提升2倍以上。得益于農機小改小革成果的應用,農業生產作業流程由原先的9道簡化至如今的6道,全程機械化率由95%提升至98%,管理水平從人均300畝提高到1000畝以上,處于行業先進行列。此外,水田開溝筑埂一體機、聯合整地耙、側深施肥機等機械的引進、研制和應用,日益壯大了農場的農機隊伍,農業作業創收連年攀升,也為傳統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建設智慧農場,助力現代農業升級換代
“建設無人農場,是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們前進的目標。”上海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為志的話擲地有聲。2019年,上海農場在晚莊片區打造萬畝智慧農業示范區,把“智慧農業”貫穿整地、播種、智能灌溉、田間管理、收獲、生產管理等各個生產作業環節,拿出了可復制、可推廣應用的上海農場“無人農場”方案。
走進智慧農業示范區,一名技術人員正在使用手機操控智能灌溉系統,一鍵即可啟動揚水站,通過選點界面按鈕輕松完成灌溉控制,灌區的實際情況和設備的運行狀態也是一目了然。該項目由上海農場沿海水利公司自主研發設計,已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多項技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目前該系統在場內已經成功推廣3000畝,尚有6500畝正在推廣建設之中;在場外建成智能化灌溉示范點6個,推廣面積近2000畝。整套系統成功實現了人均管水面積從150畝到3000畝的躍變,水、電資源利用率提高20%,節電7.2度/畝,降低人工成本60%-80%,省時省力省本,效果較為顯著,利用手機、計算機即可進行遠程智能控制,足不出戶就能對大田進行全面管控,充分做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伴隨著一陣螺旋槳的嗡嗡聲,在上海農場智慧農業示范區,3架植保無人機同時起飛升空,沿著綠油油的稻田一路向前飛去,快速噴灑一片霧狀藥劑。如今,示范區內的水稻已經實現了全程植保飛防,利用無人機防治病蟲害也成為農場種地的“新常態”。今年,農場域內飛防總面積超30萬畝次,無人飛防不僅作業效率高、防治效果佳、節水節藥效果明顯,而且避免了機械作業對水稻的碾壓,完全能夠達到自走式藥水機的防治效果。據測算,用無人飛防代替機械打藥,畝產提高50斤以上。
農技人員坐在辦公室里點點鼠標,就知道小麥長勢如何,運用物聯網技術監測苗情成了農業人的“新武器”。該技術集衛星遙感、氣象、無人機、地面氣象監測、蟲情監測等功能為一體,實現對大田稻麥作物生長全程的實時監控。應用該技術后,農技人員不必親臨現場,就可以對現場的環境數據、作物長勢和災情等進行監控,通過軟件系統完成數據分析、參數設置與調整,因地制宜地進行苗情判斷和田管指導,及時、準確,且工作效率高。
為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來,上海農場與國家農業工程技術中心、上海農科院、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對接,通過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打造集數字化監測、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為一體的未來農場示范樣板,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賽道”。
優化種植結構,開發特色優質農副產品
西瓜、西蘭花、玉米、花生、毛豆……近年來,上海農場逐漸減少了傳統稻麥作物的種植面積,開始嘗試種植瓜果、蔬菜等農產品,越來越多的高效特色農作物在農場開花結果。2020年,農場非糧作物占比達到40%以上,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萬畝、西甜瓜2.2萬畝。每年因種植結構的調整為農場新增約1000萬的經濟效益。今年5月,上海農場成功舉辦首屆西瓜節,吸引了周邊乃至上海地區萬余名市民前來參觀,初步構建起西瓜產業體系。
在深度調整農業結構布局的同時,上海農場加大對具有產業基礎、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產品開發力度,努力提升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按“1畝田放養10只鴨”的比例開發“一畝十鴨”系列稻田鴨及鴨蛋產品;以“千斤大豆做基肥、一根藤上一個瓜”的標準培育“種豆得瓜”品牌西瓜;堅持“時令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方式打造的生態蔬菜;自有基地出品的天然百花蜜……如今,除了傳統的肉、米、魚、蛋、菇類產品,越來越多的上海農場安全、綠色、健康的優質農產品走上上海市民餐桌。
農產品不僅要種得好,更好賣得好。近年來,上海農場深耕線下市場,大力開拓線上渠道,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績。在線下先后開設第一食品店中店、美天3.0版菜市場店中店、家樂福店中店、東航無人售賣店、寶教中心展示店等實體門店,旗下優質農產品在各類大型展會上頻頻亮相,成功入駐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本來生活、美團買菜、食行生鮮等新零售平臺,在東方衛視、新民晚報、人民網等各大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上也總能聽到上海農場的聲音。憑借著多年來的積累,上海農場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在上海市民中贏得響亮口碑。
上海農場作為上海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的重要壓艙石,承擔著保障上海城市供應的重大使命。近年來,上海農場堅持深耕現代農業,從區域向領域發力,用實際行動書寫超級農場建設的新篇章。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承載著上農人殷實之夢的現代農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