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谷滿倉
□ 陳鳳香
9月中下旬,我乘坐高鐵前往濟南出差。列車急速奔馳,隨著一片片成熟的玉米地映入眼簾,我知道列車已經駛入了齊魯大地。
80年代初,我出生在山東青島的一個農村,童年的記憶里種莊稼和收莊稼這兩個勞動的場景最令人難忘。小時候,每到秋收時節,全家出動,放學后我直奔玉米地,幫著母親把玉米棒子掰下來放到筐里,父親在后面把玉米秸砍倒,再捆起來。玉米棒運回家,剝去外皮,露出金黃的玉米,在院子里晾曬后,脫粒,然后入倉儲存。剛開始脫?;臼羌兪止?,后面逐漸有了玉米脫粒機,大大提高效率。
把莊稼收到家里,就完成了“騰地”的環節兒。然后就是翻地,這是收秋里的重活兒。有的人家牽牛犁地,掄著鞭子,吆喝聲聲;有的人家沒有耕牛,就只能起早搭黑的用镢頭趕活了,再趕不及了就出錢請別人家牛套來幫忙。爾后有了機械耕地,老黃牛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道道秋收流程的完成,都是一道道汗水澆灌鑄就。
讀大學后,端午和國慶假期基本都不回家,參與家里的秋收夏忙也就少了。但父母卻沒有以前那么勞累了,因為農業機械化的逐漸普及,將大家從手工工具、畜力農具中解放出來。大家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自主創業,開養殖場、木器廠,或做些小生意。農業機械化不僅改善了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經營條件,也為我的家鄉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研究生畢業后,機緣巧合之下,我進入良友集團技術中心工作,從事糧油方面的研發。此時,農業發展步入了新的時期,農機作業專業化、訂單農業、“互聯網+農機作業”等模式不斷涌現。每到國慶前后,集團崇明基地和海豐農場稻浪飄香,多臺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收割、脫粒、吐稈……走進田地里,只見在農機手精準熟練操作下,收割機上的“機械臂”迅速移至運糧車上方,黃澄澄的稻粒一股腦地流進運糧車車廂里。此番秋收場景,給我的感覺是震撼。
秋收方式的轉變只是農村、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每次回老家,家鄉都有一些變化,泥濘的土路鋪上了水泥,街邊屋前種上了各式花草,公交直達,通上了網絡,“廁所革命”……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科技興農,扭轉的不止是溫飽,改變更多的,是生產方式,是未來!
望著車窗外那疾馳而過的豐收景象,仿佛又聽到二十多年前玉米入筐的聲音。一寸光陰得一方金黃,淡忘了兒時秋收的苦澀,濃縮了豐收的喜悅,越發體會到,豐收是對每一位辛勞者的禮贊。春華秋實谷滿倉,農民日子更安康!
作者來自良友集團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