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光明米業海豐農業總經理趙田芬
有人說,他是一顆種子,播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有人說,他是一滴雨露,覆蓋到哪里,就把哪里的萬物滋潤;有人說,他是一縷陽光,照射到哪里,就把哪里的陰霾撥開。他就是光明米業海豐農業總經理趙田芬。
是的,自2009年上任以來,趙田芬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核心,以強化管理為手段,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發展后勁為中心,帶領全體員工奮力拼搏、改革創新,短短數年,海豐農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糧食產量四連增,麥子單產由過去的600斤提升到850斤以上,水稻單產由900斤提升到1150斤以上;
職工收入年年提高,每年增速在10%以上;
完成稻麥種植技術革新5項,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獲得光明食品集團科技成果獎勵一項;
培養3名高級人才、19名中級人才。
……
難怪,一位親歷海豐農業近幾年快速發展的老職工伸出大拇指說:“他可是個大能人!”
強根基 打造專業人才團隊
“鑄造一支拉得出、打得贏,善于攻堅克難的技術團隊是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法寶。”這是趙田芬有關人才培養的名言。為此,他立足公司當前生產實際,著眼農業未來趨勢,以公司需求、員工愿望為基礎,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綜合訂制”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員工迅速成長、成才。
在人次培養過程中,他始終堅持“項目搭臺,合作培養,以我為主”的理念,巧借院所智力,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人力資源,目前,海豐農業已與揚州大學、上海市農科院等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作物生長發育各關鍵時期,他積極組織院所專家技術指導專家組進行診斷,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采取現場指導、集中培訓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傳播具體田間管理知識。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在海豐基地得到了大力普及,提高了廣大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能和科學種田水平。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身體力行地投入到技術培訓第一線,為農業生產第一線培養、輸送技術全面、水平層次更高的科技人員。無論工作多忙、多繁雜,他都會抽出一部分時間,圍繞種植新技術、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從生產實際需要出發,獨自編寫培訓材料,每年他親自授課次數都在3次以上。他的這種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的舉動,加速了一支高素質的管理技術隊伍成長成熟,對公司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抓管理 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趙田芬相信管理出效益,他始終把精細化管理作為企業提質增效的“良方”,苦練“細”功,努力實現公司降本增效。
規范制度建設,實施精細化管理。他牢牢把握“提升高度、強化深度、增加廣度、加大力度、掌握適度”原則,結合公司實際,帶領一班人梳理、修改、制定和完善涵蓋財務管理、生產經營、工程施工、科技管理、物資管控、人才培養、安全辦公管理等全領域60余項規章制度,真正做到了“凡事有章可循”,形成了“用目標導航、按計劃行事、用制度約束人”機制,保證了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高效地運行。
深入一線,實施靠前管理。無論是農忙還是日常田間管理,趙田芬都要求公司班子人員、種植農機有關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跟班作業,現場督導,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嚴把質量關,從浸種、整地、播種、水管、肥料運籌、有害生物防治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技術路線要求執行,充分發揮靠前指揮作用,保證各項技術規程不折不扣執行。
以人為本,強化行為管理。他充分利用政治理論學習和技術研討會等形式,向全體員工講形勢、明任務,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他狠抓工作紀律,整頓工作作風,加強勞動紀律和請銷假制度,帶領公司領導班子對各級管技人員及普通員工進行工作紀律、行為規范不定期稽查,從根本上杜絕了遲到、早退、自由散漫等不良現象。
重基礎,夯牢技術革新根基
2011年,光明米業組建以前,公司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比較欠缺,儀器設備匱乏,實驗條件不具備,仍停留在田間觀察試驗的層面上,方法和手段還比較原始,基本呈現“一個烘箱,一桿秤,所有試驗都搞定”的尷尬局面,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為了徹底改變試驗、檢測落后局面,趙田芬從試驗、檢測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服務于生產經營、技術創新、服務于耕地質量提升、服務于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等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爭取上海市財政資金扶持,同時,他號召公司上下勒緊褲腰帶,從公司辦公費中擠出十余萬元配套資金,購進了一大批檢測、化驗儀器及設備,更新改造化驗室,完善檢測手段,改進技術方法,提高試驗能力。經過幾年的努力,建成了規范化的測土配方施肥實驗室一座,打造了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實現了數據采集多樣化、分析設備自動化、樣品測試標準化、數據管理信息化。有效增強了公司檢測、化驗能力,科技創新手段和基礎能力大大增強。
謀發展 立足生產抓科創
趙田芬上任伊始,公司及周邊地區在水稻栽培技術上仍然一直延續著人工插秧和機插秧為主的栽培模式,人工使用和作業效率低矛盾尤為突出。
目光敏銳的趙田芬敏銳地指出“長遠看來,人工插秧和機插秧的水稻種植方式,在海豐農業肯定走不遠,我們必須加快速度,向機械播種方向發展”,說干就干,他傾注大量的精力,著手組織公司栽培、直播、農機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水稻機械旱直播、寬幅機械水直播技術研究,成功研制了寬幅折疊式多功能水直播機,獲得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形成了水稻機械旱直播、寬幅機械水直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公司傳統的水稻播種、插秧栽培局面,當年即節本增效達1000余萬元,為公司生產經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該技術體系的日趨成熟,在周邊地區也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緊接著,他著力在秋播作物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在秋播作物種植方式上,他積極改革現有麥子機械條播向寬帶播種轉變,2012年,他主持麥子寬帶播種技術攻關,形成了以麥子寬帶播種機為基礎、以栽培技術為配套的寬帶播種綜合技術體系,率先在區域內實現了麥子播種寬帶化,麥子單產提高100斤以上,應用當年即扭虧為盈;另一方面,趙田芬堅持以市場需求和效益最大化為導向,力主逐步優化公司秋播種植結構,他主張適度發展油菜等高效經濟作物、擴大小麥種植比例、壓縮大麥種植面積、積極發展青貯大麥作物,構筑了規模適度、生產集中、資源高效利用的糧經飼三元秋播種植結構,有力地推動了公司近三年來秋播作物經濟效益的逐年提升。
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近年來,他又先后發起水稻機械穴直播、油菜機械播種等栽培技術攻關,組織稻麥油生產配套農具研究,為稻麥輕型栽培技術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果說,趙田芬是一粒種子,那就是深深扎根于海豐這片熱土的銅豌豆;如果說,趙田芬是一滴雨露,那就是澤被著一方生靈煥發生機的春雨;如果說,趙田芬是一縷陽光,那就是永不停歇播灑光明寫春秋的驕陽。而今,趙田芬正邁著豪邁的腳步,引領著海豐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沈慶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