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事業部采訪手記
施裕(作者單位:農房集團)
題記:第二事業部給我的總體感覺低調、沉穩,但在它低調沉穩的背后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數字是最好的證明:2012、2013、2014年分別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72億、1.85億、3.91億,三年累計實現7.48億元,農房集團三年累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4.92億元,它們要占據半壁江山。而僅僅2014年,第二事業部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要占農房集團58%。在采訪中,他們謙虛地表示,“我們還做得不夠,是農房集團為我們創造了條件,我們還要進一步轉型發展”。
向著遠方,讓自己行進在路上。一如第二事業部黨支部書記壽立人所說“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樓”,讓我豁然開朗,這或許就是第二事業部能行穩致遠的一個根本原因。壽立人說,現在我們要求大家在同唱一首歌時,要唱準每個音,要和著節拍唱出最和諧的音樂。聽罷讓人不禁一探究竟。
“農房集團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絕對不能有任何雜音!”
第二事業部總經理郭驥謖是個大忙人,約他幾次采訪,都因為他在忙,直到4月下旬方能成行。當我們走到郭驥謖的辦公室門口就聽到了他在打電話,推進辦公室,他站起來抱歉地對我們說:“先到會議室等我一會兒,我有一個重要電話。”早在2003年我就與郭驥謖認識。當時的他剛剛從交大南洋房產公司加入農房集團,炯炯有神的眼睛,始終一副躊躇滿志的神態,那年他擔任福運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負責前期配套。10多年來,從最初的略帶青澀,成長為獨擋一面并指揮著近10個項目的事業部老總。
見到郭驥謖時,比照10多年前的印象,曾經的奶油小生不見了,舉手投足間越發成熟和干練。采訪自然從他擔任第二事業部老總說起。他說,事業部老總這副擔子著實沉甸甸的。經濟目標、發展任務、綜合協調、項目投資、資金籌措、員工利益等每時每刻都在考驗著你。好在,這幾年都挺過來,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十分感謝我們的班子和員工,是他們與企業休戚與共,同呼吸、共命運,沒有他們一切無從談起。而且我還要特別感謝一個人,就是現任農房集團副總裁、原為第二事業部總經理鄭建國,“如果當初沒有鄭總放開手腳,讓我大膽干,給我壓擔子,細心培養,就不會有今天的郭驥謖”。由心而發的感慨,也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溫暖,因為,只有心懷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只有珍惜,才會用心、用情去做人、做事,也才會在持續的前行中,創造出不凡。
當我們談及第二事業部這幾年對農房集團的貢獻度很大時,郭驥謖由衷地表示:第二事業部這幾年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要理性分析。是因為我們的項目地理位置比較有優勢,我們絕大多數項目在上海,項目的含金量比起三、四線城市的要高。我們賣一套房,三、四線城市的項目要賣三、四套。但細細分析,我們在項目上還有許多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成本控制、營銷手段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好項目永無止境。如果說取得一些成績,我覺得是我們有一批敢打硬仗、善于拚搏、不畏艱險的項目團隊。比如,金山朱涇鎮的農房·萬祥金邸,他們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開工、當年銷售、當年收回投資的佳績。又如,西藏北路的農房·熙藏項目團隊在總經理趙秦英的帶領下,排除萬難,一次次突破項目的極限,創造了項目開發的奇跡。再如,楊浦區112#、118#保障房成為楊浦區的標桿項目,這與以何艷總經理為首的項目團隊艱辛付出密不可分。還如,位于松江的農房·松江府也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開工、當年銷售的目標。
郭驥謖對下屬各項目團隊情況可謂如數家珍,唯獨沒有說到他自己。
記得在2014年時,農房集團為完成上市對賭協議目標,需要第二事業部在凈利潤上做出貢獻,郭驥謖毫不含糊,“農房集團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表示堅決完成。2014年底,第二事業部最終完成了3.9億元的凈利潤,成為農房集團利潤的最大貢獻者。2015年,農房集團要求位于西藏北路的農房大廈提前到6月30日完成裝修裝飾。目前項目正按照農房集團的要求倒排時間表,抓緊工程建設。郭驥謖表示,面對這些超難度的任務,我們不能違背科學規律蠻干。我們承諾完成是有底氣的,是經過科學分析、縝密思考的。
1969年出生的郭驥謖,20多年都在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有著豐富的房地產開發實戰經驗。他說,房地產開發中最重要是三件事:一是土地的落實,二是財務的謀劃(主要利息籌劃),三是稅收的籌劃。這些年來,他就是緊抓這三件事。大道至簡,越是深奧的道理,經過千錘百煉也就變得越發簡單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郭驥謖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種力量——低調而深沉。
“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唱準每個聲部,奏響黨政合唱最強音!”
采訪第二事業部黨支部書記壽立人就如同和一位老大哥交流,親切、自然。記得1987年,我還是一位在讀的中專生時,壽立人是當時前哨農場團委書記。記得那一年暑期回農場,前哨團委召集我們開了一次座談會,作為團委書記的壽立人,與我們共同探討未來人生之路。當時年輕帥氣的壽立人,講話樸實、洪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起此事,壽立人哈哈大笑地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今天,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崗位的錘煉,讓壽立人變得成熟而不失激情,理性不失豪爽,睿智不失幽默。談及第二事業部這幾年的工作,他說,關鍵是我們班子要帶好頭,尤其我和郭驥謖之間一定要率先垂范。盡管有時由于對問題的觀點不一,會爭得面紅耳赤,但一旦集體決定后,我們都會堅決執行,毫不含糊。“這是我和郭驥謖這幾年形成的默契。我們更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企業的利益”。
還有一點就是公司這幾年營造“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樓”的良好企業文化氛圍。現在第二事業部進一步提出,大家不僅要同唱一首歌,而且要唱準每個音,要跟上農房集團、企業發展的節拍。“我們這幾年也為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度身定做職業規劃,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壽立人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幾年公司成長起來許多年輕干部,如金山項目的朱磊、黃賢,蕭山項目的夏晨業,本部的董琪,他們現在都成為項目或公司的骨干和精英。
在公司里,壽立人不僅負責黨建工作,還擔任金山三個項目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班子成員還分管西藏北路項目、松江項目。我笑著問,你忙得過來嗎?他說,“如果事無巨細樣樣都管,那肯定分身乏術。要學會彈鋼琴、抓重點,特別是要發揮項目班子成員的積極性。”
2013年,第二事業部黨支部榮獲光明食品集團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壽立人說,黨建工作從來不是空的,一定要和經濟工作相結合,相互促進。“這幾年我努力把黨建優勢化為發展優勢,把黨建成果轉化發展成果。在金山B8項目最困難的時候,是我們的黨員沖鋒在前;在項目營銷面臨最為困難的時候,又是我們的黨員沖鋒在前。這些就是黨建工作與企業經濟工作相互融合的最好佐證。”
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壽立人一直以“四心”要求自己——對企業、有一顆忠誠之心;對權力、責任有一顆敬畏之心;對員工、有一顆公正之心;對崗位、有一顆感恩之心。為此,他的辦公室門一直是敞開的,誰有煩心事,誰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碰到困難,隨時都可以找他。
因為牽掛,所以用心。在第二事業部有“四個必談”——職工發生突發情況必談”、“工作發生矛盾必談”、“情緒發生變化必談”、“崗位變化必談”。這是壽立人創立的工作方法。壽立人說,不管如何,企業就是員工的家,我們作為黨組織必須要關心、愛護他們,盡我們所能幫助他們。壽立人一有空就喜歡與員工坐一坐、聊一聊,傾聽員工心聲,問企業發展。在第二事業部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壽立人”,他更像一位“大家長”,給人以力量和溫暖。
生于1959年的壽立人要比郭驥謖大10歲,但他們彼此間沒有代溝,有的只有相互間的信任。在我采訪的幾位員工都說,“阿拉壽立人就像阿拉阿爸,阿拉郭驥謖就是少帥,這一老一小搭檔得勿要太好啊!”說真的,一個企業的領導班子猶如一個家庭,彼此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補臺,這樣才能使企業蒸蒸日上,才能奏響黨政合唱最強音!
鏗鏘玫瑰,演繹最美妙的樂章
說實在的,農房集團真正在一線操盤項目的女老總不超過一只手,而第二事業部就有二位。何艷作為第二事業部副總經理兼任著三個項目公司老總,趙秦英則擔任著農房集團難度最大的西藏北路項目老總。這兩位女老總,盡管性格各異,但工作起來都同樣是敬業、執著,猶如鏗鏘的玫瑰。
在萬陽公司的辦公室何艷接受了我的采訪。認識何艷好幾年,那時她還從事著財務工作,給我的印象是美麗大方。時過境遷,她已成為干練豁達的女老總了。我們的話題從通北路項目說起。通北路項目是光明食品集團第一個“退二進三”項目,地塊原為梅林正廣和汽水廠,基地正廣和辦公樓,建于1935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物”。何艷說,“盡管項目建筑面積不大,但施工相當復雜。首先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物必須保留原辦公大樓。既要保留歷史建筑物,又要確保項目成功實施,當時真的左右為難。為此,我們設計了很多方案,征詢了很多技術部門,開了不知多少會,最終我們選擇整個辦公大樓平移再在原址上建造一幢大樓。這是一個險招,稍有不慎將會全軍覆沒。”后來我才知道,這是上海迄今為止最大的老建筑物平移工程,比當時上海音樂廳整體平移難度還要大。2013年11月1日,平移當天,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專程前往現場向全市進行直播。“說句心理話,我當時也是提心吊膽的,萬一有個閃失,沒有辦法交代啊!但誰叫你是項目老總啊,必須要扛起這副擔子!”沒有想到,看似文弱的何艷,會顯得那么得剛毅。好在大樓經過18天平穩“行走”,于11月18日抵達了它的新家。大樓向西整體平移約5.38米,向北平移約3.33米,比原計劃提前了2天。它不僅創造了上海市整體老建筑物平移的奇跡,而且對外樹立農工商房產良好的企業形象。何艷說:“這一險招還是值得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
楊浦區112#、118#項目是保障房項目,位于楊浦區大橋街道112街坊、118街坊內。項目用地面積分別為12658.8平方米、17601平方米。2012年10月中旬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僅用了66天時間,完成開工前的各項手續,于2012年12月20日順利開工。“為何速度會這么快?”我問。何艷笑著回答:“這也是逼出來的!來自農房集團和事業部的要求,逼得我們無法喘氣,我們只有拿出渾身解數,加快開工。當然最主要的是政府支持和團隊的合作。”如今112#、118#已全部結構封頂,兩個項目分別獲得第八屆上海市優秀住宅“規劃建筑獎”和“房型設計獎”,118#工地成為楊浦區綜合創優觀摩工地。
“我們做得真不夠好,現在面臨的資金壓力太大了!等我們有了一個好的成果,再寫我們吧!”采訪結束時,何艷再三對我說。望著何艷遠去的背影,我想起了何艷對我說的兩個詞“用心”和“責任”。當了多年的老總,她說感受最深的也就是這兩個詞。因為深感責任重大,所以才會用心工作。何艷“做得不夠好的”的背后體現的是一種使命擔當、一份對農房事業的拳拳之心啊。
采訪西藏北路項目總經理趙秦英之前,我就對第二事業部黨支部副書記張娟說,一定要到他們的農房·熙藏售樓處進行采訪。其實我是有點私心的,因為農房集團總部今年即將搬遷到那里,我很想先睹為快。
一走進農房·熙藏售樓處,就被它的高雅、精致所吸引。整個售樓處充滿著老上海的韻味,讓人留連忘返。我一邊看,一邊在心中暗暗佩服趙秦英,她多年為之奮斗的這個項目,終于初露雄姿了。這個項目是農房集團2010年通過股權收購的,也是農房集團目前為止在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項目,總建筑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是集辦公、住宅及配套商業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在項目建造過程中歷經風雨,真可謂一波多折,是農房集團目前在建項目中難度最大的一個樓盤。
“施裕,我們又見面了,來我們擁抱一下!”。一見我,豪爽的趙秦英就我一個驚喜。我和趙秦英很熟悉了,一位西北女子,做事干練、執著。
我們坐在售樓處一間別致的會議室開始了采訪。趙秦英一開口就說,不要寫我,多寫寫我們的團隊。因為我知道這個項目動拆遷是最為驚心動魄的,其中有許多鮮人為知的故事。我們就從動拆遷開始說起。趙秦英說,項目動拆遷的難度之大,難以想象。盡管項目已處于銷售階段,但回憶起當初動拆遷時的情景,趙秦英還顯得很激動。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戶人家有“4證21戶”,一共有103人。這種情況我去了解過,在全市也很少。這是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我們無數次上門做工作,動用了所有關系,跟他們談條件,但他們始終不為所動。趙秦英說:“在動拆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家人家祖上其實是很厲害的,蒙古路一帶原先全部是他家的資產,后來慢慢變成現在只有2000多平方米了。無論碰到誰,這種心理落差都會有的,何況如今又碰到了動拆遷了。所以,我們始終抱著真誠態度與這戶人家溝通,先禮后兵。到后來,我們實在沒有辦法,申請了“強遷”。即使“強遷”,我們還是做了許多預案,努力不讓事態擴大化。2011年7月,在趙秦英和她的團隊艱苦的努力下,這個長達8年未能完成的動拆遷任務,僅僅用時一年半的時間,宣告順利結束。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個項目的動拆遷故事足以拍成一部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電影。
不僅如此,項目建設中也是困難重重。狹小的場地,不僅要有10多個工種操作,而且地下還有兩條輕軌線8號線、12號線穿過。項目基坑圍護的邊界離8號線的邊界僅有39米,超出上海規定的50米警戒線。工程難度之大可見一斑。正所謂“螺絲殼里做道場”。他們在施工中,一是加快施工速度,二是圍護加固基坑護欄,三是加強24小時監測,同時加強巡視觀察,發現裂縫及時采取措施。該項目在農房集團建設史上創下了好幾個之最:工程建設最復雜、難度最大、基坑最深(有16米之深)。趙秦英說,除了這些難度外,還有周邊居民由于日照、噪音等問題不斷上訪和鬧事。要協調社區街道、居委會、派出所、城管辦、治安大隊等10多部門,工作真是千頭萬緒。一個50多歲的女同志,不僅要抓工程質量和進度,而且每天面對那么多突發狀況,協調那么多單位,無論是誰都會身心疲憊。然而我們看到的趙秦英依然充滿激情,滿腔熱血地工作著,不得不讓我們佩服。趙秦英說,“其實我也有流淚的時候,只不過你們沒有看到而已。我不能在我們的團隊面前掉眼淚,我要給他們加油、鼓勁!”
張娟說,趙秦英為了這個項目確實付出了太多了。今年她媽媽查出患重病了,一直想回家去看看,由于工程緊、任務重,她都沒有成行。她只好委托弟弟悉心照顧媽媽,她也只能利用工作和休息間隙,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安慰媽媽。趙秦英說,待工程不那么忙了,一定要回去看看。
趙秦英說,西藏北路項目能做到今天這份上,套用現今一句時髦的話說,站在風口之上了,豬也會飛起來了。
“于無聲處聽傳奇”。我不禁想起了農房·熙藏這句廣告語,這不正是何艷、趙秦英和她們的團隊的真實寫照嗎?!她們書寫了農房集團項目開發史上的傳奇,演繹了一曲農房人敢涉險灘、敢啃硬骨頭的最美妙樂章!
“來到農房,就是農房人,我要盡快融入農房,開啟自己最美好的人生樂章!”
認識馬朝暉是今年農房集團在鎮江召開落實工作會議一次小組討論會上,他提出的“釣魚理論”,讓我印象深刻。他用這個形象比喻極力希望農房集團成立自己的營銷公司。作為農房新人,敢于在這樣的場合直言,我甚是佩服。也就是這次讓我記住了馬朝暉——第二事業部松江項目公司總經理。
五月的一天,我在張娟的陪同下,驅車一個小時,如約來到馬總的松江項目公司。一見面馬總就認出我來了:“上次開會我們一個小組的”。
一坐下來,馬總侃侃而談。來自河南鄭州的他,同濟大學工民建畢業,在上海建工農房集團工作了6年,在兩家私營企業工作了11年。“為什么要從國企跑到私企呢?”馬總說,在建工農房集團,的確有很好的仕途了,農房集團也把他列入農房集團總工程師后備人選報市委組織部了。但他不愿意走純技術路線,骨子里喜歡搞經營,喜歡做項目。于是,毅然選擇了辭職。隨后11年里,他在兩家私營企業里都干得很好,深得老板信任。后因為一是想回上海工作,照顧家庭;二是“他們也沒有項目給我做了”。馬總說,“我似乎和農房有緣分”。他清楚地記得,2013年10月25日上午接到農房集團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的電話,讓他來面試。當時面試他的是農房集團總裁助理劉權平。幾番交談后,劉總當即把他推薦給農房集團總裁沈宏澤。“下午我到了沈總的辦公室,和沈總作了深度交流后,沈總就問我到松江項目當老總有問題嗎?我表示只要能在上海工作就行。想不到,沈總立即拿起電話打給郭驥謖,電話中當即決定我擔任松江項目的總經理。我真沒有想到,沈總決策的速度會如此之快。這種辦事速度、這種魄力讓我有點受寵惹驚,我至今難忘。”
在松江項目工作一年半的時間里,馬朝暉沒有辜負農房集團領導和大家的期望,僅用了五個月時間就拿到施工許可證,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開工、當年銷售的目標。我好奇地問他是如何做到的?馬總說,做任何事都要想辦法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并未雨綢繆。和政府部門打交道,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換位思考。“我常常會給出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遇到困難,我也實話實說。這樣一來一去,彼此之間建立了信任,這種信任讓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作為農房一位新兵,馬總也坦承,在工作中遇到過阻力,甚至有沖突。比如,在松江府的產品定位上,大家爭論很大。最終還是采納了他的意見,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對的。如今農房·松江府已成為松江一個標桿樓盤。一期已去化了380多套,均價20000多元/平方米。
10多年做項目老總生涯,讓他成長成熟,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對大勢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沉住氣、為他人著想、說該說的話,這是我在銘源工作時公司董事長給我的忠告,真的讓我終身受用”。放棄年薪80萬元的收入,再次踏入國企,馬總說,我看重農房給予我的平臺。既然已是農房人,就一定會竭盡全力為農房的發展作貢獻。這是我做人的原則,也是我10多年做項目老總歷練的結果。1973年出生的他,正值開拓的年華,期愿在農房集團的畫卷上,盡情揮灑他堅守的夢想,瑰麗而精彩!
“同唱一首歌,共筑一幢樓”,其實就是要共同唱好企業發展這首歌,共同建設好企業這座大廈。第二事業部在他們前行的道路上,始終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并付諸于實際行動。春天用汗水播下點點希望,秋天必將收獲累累碩果。我們也相信這一天將很快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