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軼菲(作者單位:農房集團)
我輕輕的合上《農房印象》,心中卻是沉沉的,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操盤實例”、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歷歷在目。《農房印象》是繼《農房故事》、《農房傳說》農房系列讀物第三本讀物,是一本匯聚農房人智慧和汗水的“記事本”。
封面是泛著微微黃色的乳白,樸實卻又不失質感,就像農房的產品:雖然造的是老百姓們買的起的房子,卻又是經得起千萬人觀摩的“優質工程”,白玉蘭優質工程獎、詹天佑土木工程獎、魯班獎……這一些數不勝數的榮譽的背后,是所有農房人的智慧和努力,也是農房,作為一個上海本土的房地產開發商企業注重細節、各盡所能的必然成果。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媒體、農房人、業主等社會各方面對農房的贊賞。而對我而言,能作為一個農房人,也由衷的感到了無比的光榮。
媒體看農房
26年的歷練,26年的風雨,造就了如今的農工商房產。在媒體人的眼中,她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房產界的新星。在矢志不渝為老百姓們造好房、早放心房的同時,堅持著產品精良、價格合理。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了上海的保障房建設。在2013年的上海航頭保障房基地,農房·匯善佳苑又列為上海市保障房白玉蘭獎工程觀摩工地,全市2000多家建筑公司,近5000名專業人士前去觀摩參觀,農工商房產用自己的實力與責任感,給社會一份滿意的答卷。
精耕上海,深耕長三角,輻射全國的企業戰略,讓媒體也深深的體會到了這個房企的扎實與穩健。
她“國有體制、市場機制”的獨特優勢廣泛的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僅2013年至2014年短短的一年時間,農房就已被報紙和各大網絡報道、轉載了近200次。
農房人看農房
從農場到中國房地產企業50強,一路相伴的是農房的員工們。“情”是農房員工們口中常常提到的詞,“強企富員”又是企業給員工們回饋。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以誠相待”情誼,讓農房有了一個優秀的大集體。其中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每個農房人都具有著團結一致的精神,明確一個共同的目標,將個人的力量有機凝聚在了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真正做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公司的每一個員工在工作的時間,都充滿著活力與韌勁,他們將自己與公司融為了一體,踏著永不停止追求的步伐,讓農房在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農房也注重對員工“情誼”的培養,2013年的冬天,各單位的志愿者將農房的溫暖送到了甘肅貧困山區,一個個溫暖包給孩子們帶來了冬日的溫暖,而農房人則從孩子們的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他們手捧溫暖包時的滿足。“盡管發現自己能改變的真不多,但能為公益貢獻一絲微薄的力量也算欣慰。”
掌聲、汗水、歡笑、交相輝映,這就是農房人造就的農房大集體。
業主看農房
從中原小區到農房·西郊半島,農房給業主們帶來的是觸手可及的幸福。身處高房價時代,農房為民思考,為民謀利,一位農房·風景城邦的業主說過:“農工商房產,讓社會多了一些‘日光盤’,少了一些‘月光族’”。農房的專業團隊,潛心研究老百姓的需求,結合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眾多品牌的“光明鄰里中心”,給業主們帶來了更多的健康生活。
物業是小區的靈魂,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會如春風送暖,讓業主備感安全和欣喜,2013年的7月,新涇四村的業主來了一封這樣的表揚信:“正是因為趙師傅的熱情相助,讓家中年邁的老母親,在腳部手術過后上下樓梯毫無障礙,我為新涇四村小區有這樣的好物業和好員工而驕傲,居住在這個小區是自己的幸福。”
用心、用情,正是“厚德載物、惟精惟勤;家園即道,信守一生”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