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人張雨生墓園紀行
苗青(作者單位:上海濱海古園)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還在讀中學的我,喜歡上了一個從卡帶里面傳出來的高亢清亮的聲音,這聲音就像是從那遙遠海邊,慢慢走來,本來模糊的臉竟然漸漸清晰,直到今天他的不少歌曲還在KTV里經常被點唱。沒錯,他就是張雨生。因為喜歡,我也愛上了大海,也想象自己變成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遨游在深海。愛屋及烏,后來我也看過他和王杰、庹宗華主演的電影《七匹狼》。再后來我上了大學,在一個雨天的午后,當我拿著飯碗和湯匙從食堂回到寢室,看見室友們正圍在電視機前,一則新聞緩緩報出:“歌手張雨生在臺北的淡水因車禍意外喪生……”就這樣,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的生命就停留在了永恒的31歲。
今年6月14日下午,當我陪同友人來到臺中大度山花園公墓祭掃他的父親時,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名為“雨生園”的墓地,“這不會是張雨生的墓吧?!”正在我自言自語的時候,計程車司機把車停了下來對我們說,“這就是那個唱歌的張雨生的墓,你們要不要下來看看?”真沒想到,又是一個雨天的午后,我竟然來到了這位“音樂魔術師”的最后棲息地。
該墓占地面積比較大,接近六十個平米。從十字形墓碑到墻壁上的墓志銘,從白底黑色的樂譜到鑲有音符的紀念亭,無不在訴說著這位杰出音樂人的輝煌人生。位于主干道入口的草地上臥著一塊大理石,上刻“雨生園”三字,石后有一面呈波浪形的圍墻,白色的墻體上繪有張雨生最后一張專輯《口是心非》主打歌的樂譜,以及他生前喜愛的吉他,還有一張他兩手交叉面帶微笑的照片鑲嵌期間。墓園入口處,有兩個小天使雕塑,左右兩邊各刻了兩個字:“音韻”“流長”,象征著張雨生的音樂作品永世流傳。
墓碑呈白色教堂建筑樣式,有一個十字架。我猜測張雨生可能成長在一個基督徒家庭。十字架的下面有一塊“沿革碑”,碑文記錄了雨生園建立的由來,以及現已長眠在此的三位逝者的簡介。從中可以知曉張雨生的父親1949年來臺,育有三子二女,長女張玉仙溺水早逝,長子張雨生意外身故,建雨生園是為了讓家人聚首以續天倫,使兄妹相伴,魂魄不孤。
墓穴左側的大理石墻體上還鐫刻著一篇雨生墓志銘,全文425個字,詳述了張雨生的生卒年月、籍貫,更以文藝筆調回顧了他在華語樂壇艱苦奮斗并獲得成功的人生歷程。“張雨生,雨天出生,因以為名。排行老大……獨特的高音在臺灣上空引發回響,爽朗的笑容卻流連在每位樂迷心中。”墓志在最后一句“相信他不是棄我們而去,只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熱衷音樂的他,搶先開路去了……”,讀來令人唏噓,既有對他早赴天堂的祝福,也飽含了天妒英才的無限感傷。
墓穴背后有一座八角紀念亭,名為“雨生亭”。藍色的亭子頂部還佇立著一個金色的音符,讓人一看就知道墓主人所熱衷的物事。每年的11月12日是張雨生的忌日,親友和歌迷們都會來這里紀念他們的最愛,在他們心中張雨生永遠年輕,是值得他們天天想念的那個大男孩。
因為帶著任務而來,我沒有更多的時間在雨生園里駐足了,只好頂著蒙蒙細雨,回到了計程車上,去往下一個目的地。隔著車窗,看著雨生園離自己越來越遠,不禁聯想到濱海古園里的名人墓以及墓志銘。要讓墓地的構建清楚明白地顯示出墓主人的身份、特長,并不是塑造一尊人物頭像就能夠實現的,還應該將墓主人的職業特征、個人愛好通過精心設計加以物化表現。墓志銘尤其是名人墓志銘,更應該用詞平實且不失優美,才能讓人對逝者產生一種“人去音未盡”的雋永懷念。這也是和雨生園的偶遇帶給自己的一份新的思考。
在雨中,我經過了你!你是雨天出生的音樂精靈,你不為這紅塵所囚,要到更廣闊的時空中去傳播你的聲音和笑容。祝你安好!愿你永生!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