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萍(作者單位:長江總公司)
?
我家鄉在崇明,我為此自豪。建國以來家鄉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更讓我為之自豪。憶往昔,崇明的農村曾是何等落后。
?
崇明東部偏僻之地有我的家。上世紀60年代末,從我記事起,奶奶通過計劃供應買了一點雜木料和瓦磚,把矮小的二間草房翻造成了四間磚瓦房,這項工程是奶奶一生中最為自豪的事,她說:“我家住上瓦房了,這是過去有錢人才能住的啊?!?0年代中期,父親拿出了家里全部積蓄,還借了幾千塊錢,造起了結構簡單的,卻是村里數一數二的二層樓房。農民住樓房是農村改善住房條件的一次跨越式飛躍。
?
如今,我隨父母離開農村,遷居縣城明亮寬敞的三室一廳高層樓房。我大伯家仍在農村老家,可他住的是自己造的別墅式小洋房,小洋房外觀造型漂亮,室內裝潢考究,配置現代化的淋浴房、抽水馬桶,大沙發、新型家具一應俱全。我家住房的變化是家鄉崇明新農村農民住房條件改善的一個縮影。
?
不但住得好,農民也講究吃。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絕對不允許我在飯桌上掉下一粒米飯,掉了也要撿起來,放進嘴里,浪費一粒糧食是犯了嚴重錯誤的感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苦”,早在我上小學之前,父母就教會我背誦了。改革開放前,雖然不愁吃飽飯,但糧食供應還是比較緊張。一年四季收啥吃啥,玉米摘了吃玉米飯,大米是計劃供應,菜是自留地種的,平時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點計劃供應的肉類葷菜。
?
如今的人們吃飯吃菜要講究營養搭配,肉類雞禽輪流吃,否則覺得沒胃口。人工批量喂養的雞禽不喜歡吃,要吃散養的,不時還想弄點野味嘗嘗鮮。過去我們能多吃一口飯菜,心里樂滋滋的。現在的年輕人多吃了一口飯菜,說什么要影響體型美觀,故不愿多吃飯菜而喜歡吃那些會美容的新鮮水果,好像只有屬猴的才時尚。不同年代的年輕人,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裕,飲食觀念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啊!
?
住得好,吃得好,出門方便也重要。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個“難”字對崇明人來說反映在“行”字上。崇明人的經歷中體會最深的不僅是出遠門,就是去縣城去上海也難。上世紀60年代初,農民坐車上縣城不容易,從家出發走好幾里路,然后在馬路邊苦等,公共汽車一天僅三四趟,還常常不正時。去上海船的航班不定時,要候高潮高水位,那時的“東方紅”大客輪吃水深??痛M了黃浦江還要航行二個多小時才能抵達十六鋪碼頭。在兒時的記憶里,上海是個遙遠的地方,去一次來回要三、四天,實實在在是出遠門,真不容易。過年過節,買張船票,排隊有多長,一票難求,黃牛猖獗。路遠不算,夏之受臺風影響,冬季春季遇大霧就停航,想去上海辦事或想早點回崇明,再急你也得耐心等待,看老天臉色行事。
?
今非昔比,現今出門,高速公路東西橫穿崇明島。農村水泥路鋪到咱家門口,公交車線路鄉鄉通,十分鐘一班車既方便又安全。去上海也方便了,每天幾十班航次,快艇40分鐘就到對岸寶楊碼頭,再換乘輕軌幾十分鐘直達市中心。今年10月長江隧橋即將開通,天塹變通途,南去上海北往蘇北、山東,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了,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了,走出去、引進來更頻繁了,家鄉人民出門難成了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
崇明追隨著共和國60年來的發展步伐,大步流星奔小康。我愛長江口的璀璨明珠——崇明島,我的綠色家鄉?!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