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因與意義
一、上海自貿區區域范圍
今年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八之后經濟領域改革的巨大措施,是國家戰略、上海大事。從名稱中可以看出上海自貿區是中國自由貿易區之一不是唯一的自由貿易區,同時對于上海來說自由貿易區的實施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大膽的創新和改革,以達到良好的結果。同時我們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比如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的航運、物流和香港自由貿易區金融、貨幣流通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他山之石,可為我用。
自貿區涵蓋上海的洋山港、浦東空港和外高橋保稅區以及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兩港兩區”,共計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洋山港是處在杭州灣里,水深15-16米,可以常年停留大小船只。洋山港有大洋山港和小洋山港兩個港區組成,總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多點,功能是貨物的卸載和中轉。臨港新城區域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多點,進入自貿區的有8.4平方公里。浦東機場主要做空運服務,只有3個平方公里多點進入自貿區。外高橋保稅區是自貿區的核心部分,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外高橋保稅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保稅區,已有10.6多平方公里保稅區,建設相對比較成熟,目前有了1萬多家進出口公司和出口加工企業,也有一些進口公司。當前又有6個多平方公里劃入自由貿易區,新開發的區域主要用來做商務、休閑、服務、金融等項目。
二、上海兩港兩區現狀
截止到2012年,兩港兩區共計200家跨國營運中心,31家跨國大公司的地區總部,50家國際貿易結算中心。這些實體總部和業務大多是在外高橋保稅區。浦東空港保稅區在2010年建立,洋山港從建成到現在的開始運營也不過2年多的時間,除了建設時間短外,地方也很小,還沒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外高橋保稅區已經非常成熟,已經成為我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保稅區,具有相當的基礎。保稅區的特點是企業高度集中,占保稅區3%的企業數量,創造了保稅區50%的經濟總量。2012年,上海綜合保稅區的貿易額預估在千億美元之上,居中國內地第一。建立了自貿區之后除了面積擴大之外,相應的配套設施也跟上了,還將會做一些改革嘗試,這些嘗試將對貿易金融的發展大有好處。
三、我國為何要建立自由貿易區
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內憂和外患的綜合選擇。
(一) 內憂
所謂“內憂”,主要是指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下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產能過剩。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每個月都在下降,對于生產者來說一直在清倉,利潤不斷下降,他們因此不愿意制造新的產品。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可看出,我國經濟明顯處在下滑線。(2)貿易、投資與消費動力不足。經濟增長率降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尤其是貿易,6月份出現負值。這在其他國家經濟復蘇的背景下來看,是比較嚴重的問題。(3)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所謂的“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泰國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并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望。我國目前剛剛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底線,這時要是停滯發展將會危及到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4)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石油、礦石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我國無定價權);二是勞動用工成本不斷攀升(耐克、阿迪達斯均已紛紛將其制造部門全部移出中國);三是產業轉型升級尚未成功;四是產業空心化擔憂。
(二) 外患
所謂“外患”,是指在WTO多哈回合談判始終無法推進,區域性的自由貿易談判發展迅速。國際方面,美國強勢推動的TPP(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中國現在雖然沒有加入,但不久之后就要加入談判。
由于TPP中美國是規則的制定者,所以協定內容都是圍繞美國的利益展開,為了維護東盟國家本身利益,中國2009年初提出建立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但是美國利用釣魚島、南海問題興風作浪,挑撥中國和日本、中國和東亞國家的關系,硬是想把RCEP拆散了,并且迫使這些國家加入了TPP。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相繼加入TPP,目前已有12個國家加入TPP以及其談判中。這迫使中國也將加入TPP。一旦加入談判形成TPP,中國就必須完全開放金融服務業。所以,中國必須在開放之前,做好準備,進行試驗。
(三)“內憂外患”下的必然選擇
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建立自由貿易實驗區,可以一為我國提供寶貴的政策管理經驗;二有助于我國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三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四、自貿區花落上海
建立上海自貿區的想法由來已久,有著深遠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上海考察時,就提出在上海建立四個“國際中心”,即: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此后,上海開始建設洋山深水港,努力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然而,由于金融體制障礙,金融體系不開放,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上海很難依靠自己力量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經濟中心。
為何金融監管部門會強烈反對,不愿開放金融資本項目?
中國的金融保護從來都不是以產業為基準的,而是以國有資產為基準的。在中國,任何產業的國有資產比重大,受保護性就強。中國的金融業,國有資產比重是最大的,所以受保護的力度是最強的。世界上的金融業,也只有中國的金融機構是“躺”在那里,就能賺錢的。中國的銀行業,比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只需要“躺”在那里,依靠利息差就能成為世界500強。不客氣地說,一般人若是中國工商銀行或中國銀行的總裁,對具體業務可能什么都不懂,照樣能賺錢。因為,不需要你懂業務與專業的金融知識,或者理財服務,只需依靠政府壟斷與利息差,就能賺錢。這是完全沒有經歷市競爭造成的惡果,是幾十年政府保護造成的惡果。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其第二任期初,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正式提出,上海要建立四個“國際中心”,并把建設目標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這就是上海自貿區最原始的雛形。由于建設自貿區遇到很多障礙與阻力,國家選擇先劃出一個小區域進行試驗。但是,結果顯示,即使是這么小的區域試驗想法,也遇到很大阻力,最終沒有成功。
直到卸任半年前,溫家寶總理才批示建立上海國際中心的提議,要求各個部門積極研討與配合。但此后,上海自貿區建設還是被擱淺了,一直到溫家寶總理退休前,都沒有任何動靜。
時至李克強總理上任,他重新提起此事。李克強總理決心進行改革,做出一番事業,明確提出中央要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并且附加籌碼,要使上海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試驗點。
將上海作為自由貿易區的首選之地事實上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政策的一個具體實踐。上海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上海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國際貿易、航運設施與制度健全;金融、服務業在全國居于龍頭地位;國際化程度也首屈一指,多數世界500強企業在上海都設有分支機構。上海具有綜合優勢和基礎。
五、自貿區的規劃
關于上海自貿區的具體規劃藍圖還未出臺(難產)。
短期政策估計:航運、物流、生產(加工業)和金融、服務業的進一步放開;企業稅費的減免和行政審批手續的簡除;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減免投資審批(FDI審批變報備,8月16日李克強提請人大暫停自貿區關于外資投資的各項法規);拓展多種貿易模式,目前處在岸、轉口貿易,期望發展離岸、期貨模式;區內企業相關融資和人民幣結算自由化;商品批發、零售,相關短期商務、旅游免簽證……
中長期政策估計(政策將可能參照TPP的要求):全面實現商品貿易零關稅;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環境和安全標準達到國際標準;增強經濟及法規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減除對特定產業和國有企業的補貼、優惠和政策支持;全面開放金融服務業、開放資本項目、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六、上海自貿區建設重在“實驗”
上海自貿區的建設重在“實驗”,因此不能單從28平方公里看待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意義。實驗的意義在于探索有益的經濟改革經驗,實現“倒逼式”的全國范圍改革。楊雄市長反復強調自貿區重在制度建設,突出“可復制性”。中國必將加入TPP等區域自由貿易談判。全面開放時不我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1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會議指出,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從國內外發展大勢出發,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自貿區建設是在國務院加強領導,上海市積極實施,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進行,努力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
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挑戰包括:在自貿區制度建設上,沒有符合我國建設目地的國際自貿區范本;對我國的制造業企業而言,將來的主要挑戰來自于知識產權和產品標準的更為嚴格的要求;對于金融服務業而言,其主要挑戰來自于該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將失去政府的政策保護,將受到外企強有力的競爭沖擊。
上海自貿區建設具有貿易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符合國家產業升級大方向;具有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