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回顧與思考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李景田
?
一、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此為標志,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與實踐不是偶然的。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我們黨在上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論述,從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科學概括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精辟地點明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
??? (一)改革開放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必然結果
??? 應該說,建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29年,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這是誰也抹殺不了的。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如何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個問題上,雖然進行了艱辛的努力,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使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長期未能充分體現。1956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八大宣布,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此前后,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講話,提出要“以蘇為鑒”,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逐漸偏離正確方向,形成了一條“以階級斗爭為綱”為中心內容的基本路線和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錯誤,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嚴重挫折。
?
???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是按照“兩個凡是”的思路,沿著“左”的老路走下去;是放棄社會主義理想,走向右的邪路;還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開辟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結論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就一定要闖新路,進行改革。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中國社會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事實證明,改革開放使我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不斷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
???? ?????(二)改革開放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
??? 在我們沉醉于“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我國相鄰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卻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我國香港、臺灣地區與韓國、新加坡等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使我們不得不正視現實。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過去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現在比下也有問題了”。我國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
??? 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注意到,當時新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這是我國提速發展的極好時機。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他向全黨提出了這一重大問題。1978年前后,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出國考察,使我們對外部世界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根據出訪收集到的情況,國務院召開務虛會議,介紹“亞洲四小龍”、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現代化以及東歐各國改革的經驗,引起很大震動。大家沒想到世界現代化發展程度如此之高,沒想到中國與發達國家以及周邊新興工業化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如此之大,沒想到西方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中國相比高出如此之多。這一切使大家意識到發展的緊迫性。鄧小平同志表達了當時黨內一部分同志的心聲,他說:“中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有過貢獻,但是長期停滯,發展很慢。現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是促使我們改革開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
??? 由此可見,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毅然決然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這不僅是中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使然,同時還是國內諸多問題和國際發展壓力形成的結果。內外兩個背景,使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
???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回顧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時候,用了相當重的筆墨寫了“三個永遠銘記”,就是要永遠銘記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改革開放建立的歷史功績,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同。對于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毛澤東同志那一代是奠定前提和基礎。江澤民同志這一代是繼續推進,開創新局面。而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那么,鄧小平同志決策的依據是什么?就是他準確地把握了世界發展的潮流,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態勢,從而才作出了順應時勢的睿智選擇。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必然。中國走到這一步,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領袖人物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順應歷史潮流,從而推動了歷史前進。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
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輝煌成就
??? 30年來,改革開放經歷了波瀾壯闊、與時俱進的偉大歷程。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這四年,改革開放開始起步。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
??? 這一階段,改革開放開始起步。從改革來說,首先是在農村創造并推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使廣大農民迸發出巨大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開放來說,這一階段首先是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從而打破了過去的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去。
?
??? 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開始,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這十年,改革開放全面展開。
?
??? 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時期中國的根本走向。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出了比較系統的闡述,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
?
??? 以這一系列理論創新為契機,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面展開的階段,由農村轉向城市,從局部轉向全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政治體制改革也逐漸展開。從對外開放來看,這一階段又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開放局面繼續擴大,進一步加強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這十年,改革開放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
?
???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回答了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將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的思想認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過程中將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到了二十一世紀。
?
??? 這個階段改革開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整體推進、配套完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斷推進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體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重要進展,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逐步加快了基層民主建設的步伐。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規模也繼續擴大